7月8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公布了2019年博士研究生录取名单。本年度博士研究生招生规模有大幅度增加,新增60名指标,录取博士研究生163名。
新增招生指标分配,一是“补不足,促创新”,补强学位授权点合格性评估中“发展不均衡”的学科,并且向承担“四重”科研创新项目和中医药循证中心项目的导师倾斜;二是“优选人才,优配良师”,将一批年轻硕士研究生导师推向“一线”,配备高水平博士生导师组成导师组,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
一、“补不足,促创新”
“补不足”是指针对学位授权点合格性评估中“存在学科发展不均衡”的问题,将在综合考察研究生导师师德学风、学术产出、培养质量及研究生教育教学贡献的基础上,向国家急需高层次人才所属专业、社会需求度高、就业情况好的急需扶持和培育的学科倾斜。
“促创新”是体现教育部要求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优先“支持学校特色优势学科发展、高水平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重大创新平台和科研项目建设倾斜”的要求,重点向国家重大任务(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国家重点学科、国家重大成果、重点人才及中国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项目倾斜。
二、邀请知名专家优选导师,优化导师组
邀请王永炎院士、陈可冀院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王伟副校长及中医科学院研究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对导师及导师组进行优选优化。
60名博士研究生导师或导师组成员依次对自己的科研情况及招生意愿向专家组进行汇报答辩。符合条件的导师及导师组有45名;专家们对存在问题的导师及导师组进行了指导,帮助其凝练研究方向或要求其重新组合联合申报。
三、发挥高水平导师“传帮带”作用
一是优选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丰富带教经验、责任心强的研究生导师参与招生工作,利用“公开招考、申请考核”等方式遴选优质生源。二是“为加强我院高水平梯队化师资队伍建设,鼓励尚未取得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资格的专家与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申报”。共有50名年轻的硕士研究生导师与高水平博士研究生导师组成导师组联合招生,占博士生招生的30%。
“传帮带”一方面充分调动在培养团队中实际承担带教任务的比较优秀的青年专家积极性,使其更主动地与学生充分交流沟通,提升学习效果,更好地完成博士研究生阶段的培养任务并积累培养经验;另一方面,经验丰富的博士研究生导师作为培养团队的带头人,把握博士研究生培养方向和质量,注重博士研究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和创新素质的培养,同时传授青年专家博士研究生带教经验,形成“一带二”的培养模式,助力研究生培养和人才队伍建设。
四、“申请-考核”博士生招生制度是优选跨学科优质生源的重要途径
按照硕士毕业高校统计,来自原985高校5名,占3.1%;来自原211高校41名,占25.2%;来自普通综合类大学2名,占1.2%;来自医学院校9名,占5.5%;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53名,占32.5%;来自其他中医院校53名,占32.5%。
按照硕士毕业专业统计,来自非中医、中西医结合、中药类专业的15人,约占9.2%;来自中医药类专业148人,约占90.8%。
按照招录方式分类,来自24所高校(非中医药类高校8所)的111名考生通过公开招考方式录取,而以“申请-考核”方式录取的50名博士生来自19所高校(非中医药类高校7所)。“申请-考核”招生方式是公开招考方式的重要补充,更有利于导师招收交叉学科或复合型急需人才。
中国中医科学院将在2020年研究生招生计划编制中,继续向“四重”科研工作倾斜,兼顾国家急需学科及基础学科建设,按照“优选人才,优配良师”的原则,以人才驱动中国中医科学院实现由“立起来”到“强起来”跨越发展。
(研究生院 王乐)